[2018芬蘭追極光之旅] 在Inari追北極光的四個夜晚(三)︱夜半在極地森林探險、哈士奇和馴鹿雪橇體驗

有關乘巴士往Inari的購票指南和乘搭經歷,可參考:在Inari追北極光的四個夜晚(一)︱從羅凡尼米往Inari的巴士之旅

有關伊納里的住宿,可參考:在Inari追北極光的四個夜晚(二)︱夜宿伊納里湖畔Hotel Inari體驗記

伊納里是芬蘭北部有名的北極光觀測村落(大熊仔堅持要用「村落」來標示它),由於位處森林和湖泊之間,較少光害,自然較容易觀測到北極光。另一方面,北緯66至69度地區都是比較大機會出現北極光的,伊納里與同樣熱門的瑞典觀測點Abisko同樣坐落這個範圍。

如同大部份訪客,我們來伊納里是要看北極光,不過若果要顛倒日夜去看就有點辛苦了,所以我們選擇在白日安排一些活動,然後等待入黑看北極光。如前所述,我們住的Hotel Inari旁邊就是Visit Inari的活動中心,基本上我們每天都去那裡報到。

活動中心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櫃台和集合區,另一部份是裝備區。從雪地連身衣、冷帽、頭燈、手套、雪靴都一應俱全,租借裝備的費用包括在活動費用當中。

雪地行走Arctic Night Snowshoe Hike

說是hike,但是(幸運地)一點攀爬也沒有,充其量也只有一些上下斜坡的路段。穿著雪掌Snowshoe走路是一個全新體驗。雪掌的外形像滑雪板,不過板上有不少鏤空部份讓雪不會堆積,前面微微勾起擋住前方地面的積雪,中間有兩條橡皮筋把雪鞋的前後跟套進去。穿上之後,基本上是不可能很淑女地走路,需要稍微分開雙腿才有足夠空間;也不可以外八字或是內八字腳般走,否則兩個雪掌會交叉撞到。

IMG_1249.jpg
右邊較小的兩對雪掌是我們的,左邊綠色的是領隊的

這一團只有我們兩個,領隊教我們穿著保暖衣物,再叫我們每人拿著一對雪掌,然後就把我們帶上小貨車前往森林。領隊的英語十分流利,一路上跟我們說的笑話有點冷,以致我都不知道他是說認真的還是說笑。到達目的地後,我們穿上雪掌,就跟在領隊後頭開始在森林探索。雪地上已經早就鏟出了一條一人寬的道路,領隊在前面走也壓出兩條坑道,我們只要沿著走就好。

與其他活動相比,這次與領隊的交流比較多,對於自然的認識有多了一點。比如說,雪地裏動物的腳印──兔子的是「品」字形的3個圓點,只是因為觸地時是雙手合起放在雙腳之後,所以「品」字的頭頂反而是來的方向;狗的腳印相對容易辨認,是兩行錯開的圓點;最特別的是狐狸,只有一行腳印,連從哪個方向來都難以判斷。

中途休息,領隊著我們到前面小木屋旁邊等侯,我們便脫了雪掌鬆鬆腳。雪地上隱約有生火的痕跡,他從小木屋拿出些木材,就坐在旁邊。他掏出一把小刀,將木頭前端一片片的削開,底下還是連著的像是開花一樣。他說,在下著雪雨的時候,這樣做可以讓木頭更容易燃燒起來。我們目瞪口呆地看著他手下不停,削了三數枝「木頭花」,火就起來了。

IMG_1247.jpg
拍照比實際看起來大雪,不遠處是小木屋
1460229422_2cdd041f_2_600
木頭花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IMG_0874.jpg
三兩下就起火了

在火堆邊我們邊喝著領隊帶來的熱果汁,邊坐著聊天。領隊說,他本來是住在中部城市Oulu的,後來到拉普蘭區讀了有關自然與野外生存的課程,才有資格來做這份工作的。領隊又說,那個小木屋是政府規定的設施,入面的木材要時常補充讓遊人生火取暖;小木屋本身亦可以供遊人躲避風雨,可以讓一定數量的人在內過夜。如果這個小木屋可以讓8人休息的話,當第9人來到,第1個進駐的就應該要離開,因為他已經休息得最久了。

「我們芬蘭人說,世上有三件事物百看不厭:燃燒的木頭、流動的河水和熟睡的嬰兒。」領隊說。我們點頭,三對眼睛都沒有從火堆上移開。

重新套上雪掌往回走,我覺得有點累而且(終於)開始出汗了──所以,兩個半小時的雪地行走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還是相當輕鬆的。

「累嗎?我們快要到達出口了。」領隊問。不遠處看見一點點燈火。

「還好。」我說,喘半口氣。

「那我們回森林再走兩個小時吧。」領隊相當認真地說,並轉身往回走。

「不要!」不肯定我這一下有沒有驚動了森林的小動物。

雖然75歐元一個人(現在加了價是85)實在不便宜,但畢竟難得一次來到拉普蘭,行走在雪地認識大自然的機會實在不多呢。

哈士奇雪橇體驗Husky Experience

我對狗完全沒好感,平日見到朋友家的狗狗也不會跟牠們玩,但是這個哈士奇雪橇體驗真是新奇又好玩。

IMG_0902.jpg
好奇寶寶

我們來到哈士奇狗場。籠裏的小狗應該是休息中,一見我們來到就好奇地望著我們,有些甚至堆在靠近我們的那一邊。領隊說今天跟我們玩的不是這一批,示意我們繞過狗籠,我們才看到後面一整串的雪橇。為了避免走散,最前頭一輛雪橇由領隊控制,中間所有參加者乘坐的雪橇都用繩索繫著,每輛雪橇同時前方都繫著5、6頭哈士奇。

IMG_0904
雪橇乘客視角

領隊讓我們兩人一組。這批雪橇看起來有點像雪地版購物車──前部份是可坐進一個人的木籃子,籃子後方有兩條木條讓另一人分開腳站立,木條中間一條可往下壓減速至停車的金屬橫桿。由於雪橇的方向由領頭車控制,我們唯一可以決定的就是它的行駛速度,更準確來說是何時減速和減速幅度。如果我們覺得哈士奇跑得太快、與前車的距離太近,可以輕輕踏著橫桿,雪橇便會因為阻力增加而慢下來;若是覺得還太快、或者是要趕緊煞車,以我來說就是把重心腳重重壓在橫桿上,然後鏟開一堆雪就會停下來,兼且得到哈士奇責備的眼神。

為什麼哈士奇會用眼神責備我?因為牠們本來就是超級喜歡跑的,我硬要加重牠們的負擔而令牠們減速,那當然是不爽哦。事實上,在開動前一秒我才剛想到「為什麼領隊沒教加速的方法?」,下一秒我就知道自己實在是過慮了。因為最終我整段旅程都只是想牠們減速而已。

不知道他們是如何訓練哈士奇的,不過牠們對我們好像一點都不在意,不會湊過頭來嗅我們,也不會對我們吠。領隊安排我們上車和套上更多哈士奇時,牠們的目光從來都是落在領隊身上,連吠叫也是對著領隊的方向。就連我這種不喜歡和狗玩的人都聽得出,那種吠聲和平日走過別人家門聽到的狗吠聲不同,少了警戒,多了很多很多的歡快,更別提牠們那些瘋狂擺動的尾巴。

領隊一聲令下,剎那間我們就向前衝了──明明我們排在車隊中間靠後的位置,我以為會有點時間差,想不到前面的哈士奇反應快成這樣──哈士奇雪橇之旅就開始了哦。

IMG_0915.jpg
奔跑中!

初段是我坐下,大熊仔站著「駕駛」;我們在中場休息後互換了位置。「乘客」是沒甚麼好做的,基本上是捉緊電話拍照和錄短片,以及提醒「司機」要減速而已。坐好別亂動已經是幫了「司機」和哈士奇一個大忙了。相比之下,「司機」除了是要站著本身已經比較累之外,轉彎時雙手要扶著把手平衡,還有減速和煞車時都要踏在橫桿上。(呃反正我是比較容易累的體質,站半個小時實在是累……大熊仔表示很輕鬆一點都不累。)

但新奇有趣是真的。作為生活在亞熱帶的城市人,從來沒有乘雪橇的機會,而且看著哈士奇奔馳很有回到自然的感覺。不過,我覺得愛狗之人反而未必喜歡這項活動,因為實際和哈士奇互動的機會不多。當我們的雪橇回到起點的時候,領隊教我們如何解開套在牠們身上的繩索,有些團友摸摸牠們並成功一起自拍,然後一解開哈士奇──像我們下班時的那樣──就輕快地一蹦一跳離開了。所以,如果想著要跟哈士奇玩的話可能會失望哦。

IMG_1285.jpg
準備下班的哈士奇

馴鹿雪橇體驗Reindeer Sleigh Ride

相比之下,馴鹿雪橇完全不講求速度,而且明顯是一個讓我們「體驗」的活動──可以實際參與的部份約等於零。

同樣是坐七人車到活動地點,然後領隊把我們交到一名接頭人的手上就離開了。嚮導頭戴黑色毛皮帽,一身藍黑色的衣著並沒有甚麼民族服的特色,所以我們當時也不肯定到底他是不是Sami薩米人。薩米人,指的是在北極拉普蘭地區居住的遊牧民族。他們是極地的原住民,現時人口約有7,500至10,000人,當中超過一半居住在挪威,另外大概9千人住在芬蘭,其餘散居俄羅斯、瑞典。薩米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例如,馴鹿是他們的財產,他們會在馴鹿耳上打上不同的標記(所謂的「earmark」,與我們工作上用的意思完全不同),以標示這屬於哪個家族那個誰。Lonely Planet有說,外人不應該問薩米人有多少隻馴鹿,這等於問人「你有銀行戶口有多少錢」,但我相信這個問題其實取決於個人,有些人也完全不介意回答自己的年薪有多少的。

我們一共3組情侶,每組坐進一輛鹿車。鹿車的模樣與哈士奇拉的雪橇有點不同,這次我們乘的是「雪橇板+木造扶手椅」,沒有像哈士奇雪橇那樣的左右兩側的欄杆──因為鹿車的速度根本不會讓我們覺得需要扶著,我們就安穩地坐在一大片毛皮上再蓋上一張厚毯,看著馴鹿慢悠悠的踱步。

IMG_1402.jpg
雪橇乘客視角,在旁邊走著的就是薩米嚮導

與哈士奇雪橇活動相似,這次也設有中場休息。嚮導把三輛車上的毛皮扯下來,啡黃色的毛皮鋪在雪地上形成空心的三角形,中間的空間當然是要生火的。嚮導示意我們坐下,然後看似隨意地在身後的雪堆中掏出乾燥的木柴,從腰間抽出小刀展示刨「木頭花」生火的技巧,輕鬆容易。或者是我們的目光太驚訝,他指著雪堆解釋說這是指定的木柴儲存點。與我們雪地行走那晚的小木屋相似,不過這個應該是個小型的存放點。可能有防水膠袋裝著木柴,不然不是很快會濕掉嗎?無解。

IMG_1076.jpg
休息點
IMG_1069
所謂前女友的馴鹿

嚮導說這三隻都是他的馴鹿。「這一隻,」他指著中等身型、大半身都是白色的那一隻,「來自我的前女友。」都市情侶多是共同養貓狗,Sami情侶的拍拖活動難道是一起放馴鹿嗎?抑或,由於馴鹿是個人財產,這其實是分手禮物?不知道呢,不過相信他還未娶妻,否則馴鹿就變成鹿肉丸了。(大熊仔說可能他現任女朋友不知道或者不在意,我對女人會放任前女友的馴鹿在面前跑來跑去表示懷疑。)

他說,馴鹿的角(antler)的生長周期是一年。由於鹿角是會慢慢生長的,剛開始時其表面會被一層絨毛覆蓋,用以供應氧氣和養份到鹿角,所以剛生出新角的時候是毛茸茸的,而且是像手指般末端是圓圓的。當鹿角完全成長,絨毛會脫落而鹿角的細胞會死掉,鹿角看起來會比較尖細,模樣可以參考幫聖誕老人工作的馴鹿。很多動物,例如牛、羊,的角(horn)是終其一生不斷生長而不會掉落的。

鹿角每年的完全長開的大小是與年紀掛勾的,卻並不是一直都是年齡愈大鹿角就愈大的。馴鹿的平均壽命大概是15至20歲。鹿角隨年歲長大,通常是大約到8至10歲時到達一生的極限,然後年紀愈大鹿角愈來愈「縮水」。嚮導說他有時會幫牠們把鹿角割短,因為鹿角太大,如果在森林內奔跑撞到或勾到就會受傷──是的,牠們跑起來是很快的。他沒有說到牠們的速度確實是多少,但網上查到是沒有負重的話每小時32英里(大概是每小時50公里),那確實是相當快的。

馴鹿雪橇體驗,是有趣的,特別是如果有把握機會和薩米嚮導多多聊天的話。

IMG_1022.jpg

https://travel98.com/embed/poi/placeholder?mid=17129

“[2018芬蘭追極光之旅] 在Inari追北極光的四個夜晚(三)︱夜半在極地森林探險、哈士奇和馴鹿雪橇體驗” 有 2 則迴響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