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芬蘭追極光之旅] 從內到外都充滿歷史痕跡的芬蘭堡

別看芬蘭現在有這麼多移民想去,其實它自古以來都在夾縫中生存,而且其實北歐各國距離歐洲大陸的紛爭也不遠。這些不去過芬蘭堡Suomenlinna也不知道呢,所以芬蘭堡是赫爾辛基最值得去的景點,我覺得比教堂那些甚麼都值得去。

交通安排

芬蘭堡是一座軍事堡壘,實際範疇是6個位於赫爾辛基市區東南部的小島──或者我應該說是6個小島/半島,因為他們某些的陸地是相連的。

從Kauppatori(Market Square)東側的小型碼頭乘19號船過去,短短15分鐘船程就可以到達這座命運多舛的軍事堡壘。19號船在周末大概是每小時一班,所以錯過了要等一小時。我們沒住在市中心,去Kauppatori要轉一次車,那天出門前把衣服都拋進乾衣機一路跑跑跑才追上1時那班船。Kauppatori開出的船是也是HSL營運的,因此有了之前買的4日交通卷就可以直接登船,不然有效期是12小時的船票是5歐元的,怎麼算都是交通卷划算。

這船中途不停站,終點是位於芬蘭堡島北部的主碼頭(Main Quay)。官網指出,夏季時另有水上巴士JT-Line Waterbus從Kauppatori郵輪碼頭出發,前往芬蘭堡島中部的大炮灣碼頭(Artillery Bay Quay),JT-Line Waterbus則不能用HSL票登船。但由於JT-Line Waterbus我沒有乘坐過,也就不知道實際上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

19號船的時間表
船開走了還在買票的人們
往芬蘭堡一路的景色

導賞團留意事項

根據官網「導覽團(Guided walking tours)」那一頁,在大部份時間芬蘭堡島上的英語導賞團僅限於星期六、日下午1時30分的那一團,俄語導賞團反而在冬季也是差不多每天都有。當時網頁顯示的是冬季期間是9月3日至12月18日、1月2日至5月28日期間才有英語團,如此一來我們去的那天(12月31日)就不會有導賞團,有鑑於過往經驗是自己逛古蹟往往會不得其所,所以一度將芬蘭堡放置在後備計劃當中。

但是官網亦會另外以月曆形式顯示某天會開放的設施和活動。我們(我和小熊而已,大熊仔只關心整體行程。)就在出發前發現「開放時間及活動(Opening hours and events)」顯示12月31日是 有 英語導賞團的!不知道為什麼,總之就有。剛才去查「導覽團」的那一頁,寫是9月2日至12月31日、1月6日至5月27日期間周末有英語團,日子略有不同,有機會是網頁會不定期更新,所以還是出發前兩個頁面都查一下比較好。

導賞團的費用是11歐元,可以在事前在網上買票也可以到埗去島上的芬蘭堡中心(Suomenlinna Centre,亦是芬蘭堡博物館(Suomenlinna Museum)所在的建築物,不過要買票才可以進入展館)才買。

導賞團購票頁面

下午1時的船,到達主碼頭是1時15分,看似時間剛剛好。But,正如九把刀所言人生最重要的還是這個But,導賞團的集合地點是芬蘭堡中心(Suomenlinna Centre),位處於芬蘭堡島中部、大炮灣碼頭附近,距離主碼頭大概是10分鐘路程。意思就是,一下船就得急忙走哦。還好路上沒甚麼分岔路,而且一大堆人一起走也很明顯的,不容易迷路。無比慶幸我們在網上買了票,到了芬蘭堡中心就直接站在一旁等,否則還要匆匆忙忙排隊買票。

導賞團的集合地點是芬蘭堡中心(Suomenlinna Centre)

導賞團

到了1時30分,傳來響亮的一句:「好了,誰是來參加導賞團的?」那是一個戴著冷帽,以芬蘭標準來說算是穿得有點多衣服的男人。這麼想著之後,他帶領我們走出芬蘭堡中心,先在門外簡單說點芬蘭的歷史,然後一邊走一邊解說。

芬蘭堡中心左邊,導賞團從這裡開始

夾在瑞典和俄羅斯(早期稱為Novgorod)之間,芬蘭的地位從12世紀以來就是兩國侵略的對象。在政治利益及宗教目的雙重驅使下,瑞典先在13世紀佔領了芬蘭地區,並在圖庫Turku建立城鎮,讓瑞典的貴族和騎士進駐,在當地建立起瑞典的影響力。圖庫作為首先發展的城鎮,在及後幾個世紀都有近似於芬蘭地區之首的角色。至於芬蘭地區的沿海地區,則逐漸有瑞典的漁民和農夫聚居。從此芬蘭以作為「瑞典國的一部份」而存在。

在16至17世紀初,瑞典曾經一度興盛,曾發展成歐洲列強之一,瑞典帝國領土擴充至極點時,東佔大部份現今的芬蘭,南至現今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然而瑞典與俄羅斯之間紛爭不斷,兩國領土範圍與國家實力皆是此消彼長。1700年,丹麥、波蘭及俄羅斯聯合向瑞典宣戰。長達21年的「大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事實上就是這些北方國家互相攻伐的混戰。瑞典在戰後元氣大傷,從此失去強權地位,國土基本上只剩下瑞典和芬蘭地區,旁邊的俄羅斯當然還在伺機而動。由於失去了部份更東面、更接近俄羅斯的領土,因此他們覺得有需要在芬蘭地區加強防禦。1748年,名為「瑞典堡Sveaborg」(瑞典語中「瑞典的堡壘」)的海軍基地兼海上堡壘開始動工。諷刺的是,本來打算用幾年時間完工的堡壘,最終用了40年才建成,其時瑞典國力已經相當衰弱。

穿得相對多的導賞大叔,背後便是堡壘
對面亦是堡壘

大北方戰爭後,瑞典和俄羅斯之間戰爭不斷,芬蘭地區當然不能倖免,瑞典堡亦有參與其中。瑞典堡備有設施,可以維修和建造船隻。但本質上它是一個孤島,一但通往瑞典本土的海陸兩路受到阻擋,瑞典堡便是孤立無援。

俄羅斯當然知道這一點。1808年春天,瑞典和俄羅斯開始了「芬蘭戰爭」(Finnish War)。赫爾辛基很快已經失守,俄羅斯軍隊開始圍堵瑞典堡,要求瑞典軍投降。當時瑞典堡的指揮官是Carl Olof Cronstedt,他曾帶領瑞典海軍在某場歷史上最大的海上戰爭中大獲全勝,是以說他是瑞典的戰爭英雄也不為過。導賞大叔說,封鎖瑞典堡初期,其實俄軍人數不多,島上有足夠的兵力和彈藥,Cronstedt指揮官大可奮力一戰。但他選擇和俄軍談判,雙方莫名其妙地同意等多一個月。Cronstedt立時請求瑞典本土軍隊支援,同時俄軍乘機派來更多軍隊、佔領更多芬蘭地區。到了停戰限期結束,援軍還未來,Cronstedt決定投降,瑞典堡被俄軍進駐。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海上堡壘,瑞典軍在與俄軍對戰中愈戰愈頹。最終在1809年,大勢已去的瑞典從此將芬蘭地區割讓予俄羅斯。芬蘭成為「芬蘭大公國」,而「瑞典堡」則從意義上變成「俄羅斯的瑞典堡」,首都亦從西面的圖庫改為東面的赫爾辛基。

這場芬蘭戰爭,無論是在瑞典史上抑或芬蘭史上都是重要的轉捩點。導賞大叔說,瑞典堡投降與瑞典戰敗極為相關,而Cronstedt作為關鍵人物,顯然是備受罵名。他從戰爭英雄變成叛國者,甚至還被判死刑(最終沒有執行)。導賞大叔在過程中只提過兩個人名,他說在這短短一小時的導賞團,要我們記太多人名也不實在;唯獨是要我們牢記這兩人:建造瑞典堡的建築師Augustin Ehrensvärd,以及掉失瑞典堡的指揮官Carl Olof Cronstedt。前戰爭英雄在兩百年後仍以這樣的方式揚名海外。

瑞典堡在俄羅斯統治期間的角色,我已經不太記得。最終記得是,隨著芬蘭在1918年成功獨立,瑞典堡易名為芬蘭堡(芬蘭語中「芬蘭的堡壘」)。

後段記憶如此模糊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實在是太冷了。起初還覺得導賞大叔穿太多,在空曠的芬蘭堡島上吹了一個小時冷風,冷帽頸巾手套羽絨大褸加起來都捂不暖我。在市區可以間中走進室內或乘車偷一下暖氣,在室外沒有暖氣真的差很遠。

導賞團從島中心的芬蘭堡中心出發,一直走到最南端。官網說,訪客可以參考地圖的藍線自行遊覽,但我覺得如果旁邊沒有人在解說,其實不太能完整瞭解到芬蘭堡的歷史。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考慮乘早一、兩班船,從主碼頭到芬蘭堡中心的路上也有建築物和遺跡可以看看,也可以先參觀了芬蘭堡博物館的展覽,然後再跟導賞團遊覽。好在我們前一天先去了國家博物館,對芬蘭的歷史有個皮毛的認識,大概知道甚麼「大北方戰爭」這類名詞,否則可能會在寒風之下更頭昏腦脹。

IMG_0657
IMG_0659

芬蘭堡的居民

是的,芬蘭堡一直以來都有人在居住(其中一個替Cronstedt辯護的理由是,他不想島上的平民受到傷害),現時當地有大概800居民。島上有一座澄白清冷的教堂,也有一家相當大的K-Market。

我們在碼頭離開時,當時大概是下午4時。從赫爾辛基來的船還是滿滿的人,下船的有拉著買菜車的老人家,背著書包穿著校服的少女,感覺上以那個時間抵達的人應該是以當地居民為主吧?

芬蘭堡島上的教堂
芬蘭堡島上的教堂內部
芬蘭堡島上的K-Market
芬蘭堡主碼頭Main Quay

最後

去程沒留意,回程才發現船頭大字寫著「Suomenlinna-Helsinki」及「Sveaborg-Helsingfors」,前者是芬蘭語,後者是瑞典語。在赫爾辛基經常可見這兩種語言並行,然後常見的是英語與俄語。所以說,在瑞典語,芬蘭堡還是「瑞典堡」,為什麼還不把別人的名字還給人家呢?

Suomenlinna 芬蘭堡
各設施開放時間不一,務必要到官網查:https://www.suomenlinna.fi/en/

https://travel98.com/embed/poi/placeholder?mid=17129

“[2018芬蘭追極光之旅] 從內到外都充滿歷史痕跡的芬蘭堡” 有 4 則迴響

  1. […] 去完芬蘭堡Suomenlinna,我們有點累,而重點是最嬌生慣養的我又不幸來了胃痛。我們決定不吃外食,晚餐又是由大熊仔掌廚(小熊表示你們在外國煮飯的次數比在香港還多)。在住處吃過飯,曾經一度懶懶的不想外出,最終還是想到在赫爾辛基過除夕的機會可能只這一次,然後理智地穿起厚外套出門。 […]

  2. […] 道加瓦河(River Daugava)起源於俄羅斯,流經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最後在里加進入波羅的海。與大部份沿海城市一樣,里加的發展離不開港口貿易。自從12世紀時開始,里加就一直作為西歐與波羅的海、俄羅斯地區的貿易之窗。在德國的(政治、宗教、經濟)影響下,里加一度屬於漢莎同盟(Hanseatic League,一個主要目的在於便利國際貿易、獲得商業利益的城市同盟)。不過空有經濟實力卻沒有軍事和政治實力,結果就成為鄰近地區眼中的一塊肥肉。在16世紀中,拉脫維亞逐漸落入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曾是中歐和東歐最強盛、最遼闊、人口最多」並採用貴族民主的國家)手中,在1581年包括里加所在的拉脫維亞北部都成為聯邦的一部份。短短40年後,拉脫維亞北部就轉手至瑞典王國,里加亦取代斯德哥爾摩成為王國最大的城市,其城市規模、經濟力量可想而知。1721年,瑞典王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大北方戰爭結束,里加這隻金蛋被俄羅斯奪走。(此段歷史主要參閱On Lativa的資料寫成;另外,有興趣了解瑞典王國於15至19世紀的興衰的話,可看看芬蘭堡Suomenlinna的遊記)。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