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預告片覺得好吸引,唯獨是發現有人把它稱為「反烏托邦作品」頓時覺得:呃…
所謂「反烏托邦」作品,一般聯想起的是1984、Brave New World、We三部大作。寫在社會對科技盲目追捧、對未來充滿之時,三部作品反而專寫惡夢一般的科技化未來,簡而言之:唱反調。1984寫的「大阿哥式」監視、顛倒是非的語言藝術、洗腦和思想控制,駭然出現在廿一世紀(香港最近見得多語言藝術吧?「你的良心跟我的良心不一樣」、「普選等於一人一票」…)。稱得上「反烏托邦」的,應該是俱備將人從美夢扯進夢魘的能力,應該是警世而前膽,應該是捉住人類及其社會的特質並套諸於看似美好的世界觀而展示出種種令人不安甚至作嘔的畫面。作為受過1984和Brave New World震撼教育的人,我認為唯有這樣的作品能夠與它們並列打上「反烏托邦」的標籤。
而本片?
抱歉,不。
本來世界觀設定還不錯:劫後餘生的人類為了讓大家都在最佳的環境生活,控制所有變量,從氣溫、環境到個人的知識、情感、職業…只有一個人擁有真正的完整的從戰前流傳下來的知識,即所謂Receiver。男主角是新一代Receiver,而上一代的那個Receiver就變成Giver。
但是。
男女主角的覺醒何來?作為一個從小到大受到洗腦教育的人,他是怎樣決定要相信一張虛無飄渺的地圖去「解放」人類?女主角難道就是因為沒有注射後對男主角那種莫名卻美好的感覺而決定反叛?而且還有(一直被無視的)男主角朋友為什麼會不問情由幫助男主角呢?為什麼他們就沒有掙扎過?本片試圖解釋封鎖人類情感主要靠藥物注射,但社會教化呢?Social Norms影響人類心智的能力更強。
角色設定不立體是個很大的問題。例如如果有先解釋男女主角的成長背景、真實完整的性格,上面的問題可能就能解通了。比如說他們本來就跟別人不同,亦樂於不同的話,又或者他們的家庭裏早就有叛亂份子甚麼等等。目前這樣的設計真的說服不了我…
而且怎可以用一面泛著彩光的「牆」去困住人的情感和記憶?甚麼回事!!!!!明明先前說的都很高科技,就算沒有到Psycho-pass水平,也至少給我甚麼像Hunger Games II那個模擬天幕,但是那個「牆」分明就像是十幾年前無線西遊記那種結界 LOL 而且之前明明說是藥物控制情感,知識就是只在少數人手上,那為什麼一穿過「牆」所有人都會感受到情感?
本來我很喜歡把知識控制在一小撮人的設定,像是北韓只有平壤的黨員會比較知道外面的世界,這個設定大有發揮空間。
但這個故事說到最終變成說最簡單老套的道理:1)人的情感是不可抵抗的,而2)壓抑情感的政權終會被反抗。男主角自己接收記憶時嘗到感情的美好,和男女主角的感情線展示了(1);男女主角因而做出的行為是(2)。不過說實話這種刻劃不夠深…看本片還不如看Nothing to Envy來得震撼。
有些畫面很美。透過男主角看到的畫面展現感情的美好算是做得很自然。而且看到六四坦克車那幕(不知道是不會在大陸上映,還是會剪掉那幾秒)。
那個precision of language的設定我很喜歡,因為「控制了語言就控制了思想」這是真理。例如本片,男主角問他的養父’Do you love me?’,養母立即說’Precision of language, please’,其父不明所以只答’If you ask “do you enjoy me?", yes and I care about you…’ (大意)。「愛」這個字不存在,人們又何從發展這個concept;但沒有這個concept,人們又何用創造這個字。(就像是沒有democracy這個字你要怎樣表達這種抽象概念)
簡而言之,本片世界觀能引人入場觀看,但劇情展開不太合理,角色設定不夠立體,略遜一籌。
(聽聞更早上映的The Maze Runner又被打上「反烏托邦」的標籤,9月18日公映而今仍有戲院上映,陶傑亦有盛讚。等我找時間看一看 🙂 )
“The Giver 未來叛變 – 「反烏托邦」?” 有一則迴響
[…] 在香港非動漫愛好者的眼中,宮崎駿的動畫算是不錯,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其他的日本動畫也是各有千秋的吧。之前寫過的魔法少女小圓,分明是包著動畫和魔法少女的糖衣毒藥。更是因為是畫出來很可愛的動畫,才能與其殘酷而顛覆的主題造成如此強烈的反差,電影能做到嗎?也別提它那拼貼畫風的藝術性了。爆血又現實再加點反烏托邦味道的Pyscho-pass比起多少「號稱」貼著這個標籤的電影(如令人大失所望的The Giver)好得多。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