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斯德哥爾摩自稱是「斯堪地那維亞」的首都。
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與北歐諸國(Nordic Countries)是有分別的。後者主要從地理位置出發,加上政治經濟的考慮,被北歐理事會(Nordic Council)定義為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以及其附屬領土──其實根本就是他們自己聚起來組成這個北歐理事會再反過來畫這條線。
當北歐諸國有標準定義,斯堪地那維亞的定義則眾說紛紜。事實上,斯堪地那維亞是指那一個具有共同文化、歷史的區域,一般來說包括丹麥、挪威跟瑞典,但有時候又會把冰島和芬蘭計算在內。仔細看看瑞典的歷史就會知道原因了。丹麥、挪威跟瑞典第一次正式屬於同一個政治共同體是在1389年。當時,瑪格麗特一世(Margaret I of Denmark)的兒子奧拉夫二世(Olaf II)因為外祖父那邊的血緣得到了丹麥國王的頭銜,再繼承了父親的瑞典及挪威王位,由於奧拉夫二世太年輕,則由母親攝政,及後奧拉夫二世去世,瑪格麗特一世成為實質統治者,而此三國是在1389年她手上達成統一的。她及後組成了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使丹麥、挪威跟瑞典三個王國共同擁戴一個君主,即由同一個皇室所統領。但很快,卡爾馬聯盟內部衝突不斷,最終瑞典在國父一般的人物Gustav Vasa帶領下成功反抗,脫離丹麥統治。然而,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是A統治B,就是B統治A。在對歐洲影響深遠的三十年戰爭之後,瑞典由其國王Gustav II Adolf帶領進入帝國時代,成為歐洲的列強之一,其領土東至芬蘭、當時的丹麥屬地愛沙尼亞、一小部份今日的俄羅斯及拉脫維亞,西至今日的挪威中部,南至名為「波美拉尼亞」的現今德國和波蘭北部的地區。(參考:http://www.metaldetectingworld.com/detecting_tavern_site_p2.shtml)

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說也能解得通。我試試說一下。芬蘭語屬於比較特立獨行的烏拉爾語系(Uralic language family),而歐洲大部份地區的母語都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所以芬蘭語一早就跟其餘4種劃開了。至於印歐語系分成超級多個語族,例如斯拉夫語族(Slavic languages,現代代表包含俄語)、印度-伊朗語族(Indo-Iranian languages,現代代表包含尼泊爾語)、羅曼語族(Romance languages,現代代表包含意大利語、法語)以及接下來要討論的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s)。日耳曼語族中有不同分支,走出了西日耳曼語支(包含現代代表德語跟英語)跟北日耳曼語支(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跟冰島語同屬此支),其他則按下不表。當丹麥、挪威、瑞典甚至芬蘭不停因為互為一國而糾纏不清的時候,冰島始終與其餘地區隔著挪威海,經濟交往沒來得那麼頻繁,語言的交流同樣如是。近年有個分類,說冰島語屬於島嶼斯堪地那維亞語,而丹麥語、挪威語跟瑞典語則是大陸斯堪地那維亞語,而後三者的語言互通性的確非常高。
好吧,回歸主題。試想像,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的首都,如果敢自稱是「亞洲的首都」,應該其餘各國都撲出來聲討吧。不知道可能是其餘數國沒有亞洲這邊的國家那麼玻璃心,也可能賴得理他吧。事實上挪威、丹麥跟瑞典明地暗地裏都有競爭過地區第一的頭銜,例如今年初Nordic Centre for Spatial Development出版的報告就指出奧斯陸才是各北歐行政區裏表現最好的一個。
雖然還未有機會到哥本哈根及奧斯陸看看,但在斯德哥爾摩,從原始感覺的石建築到典雅的教堂再到簡約俐落的現代化設施都應有盡有,確實是有濃厚的斯堪地那維亞風味跟現代北歐風格。踏入首都阿蘭達機場的那一刻,完全是進入文明國家的感覺,而且各種設計配色簡直讓我直呼:「果然是宜家傢俬的國家哦~」沒有倫敦跟巴黎那種浮華,但同樣精緻,加一點俐落。斯德哥爾摩其實無須自稱斯堪地那維亞的首都,單憑其自身魅力,便已足夠吸引。
“[2016 斯德哥爾摩] 所謂斯堪地那維亞的首都” 有一則迴響
[…] 有時候我覺得,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透過認識一點東西,就會在接觸到新事物時更容易理解,就像是在大海中找到一個定點。在計劃瑞典行程時我也有找過一點瑞典的歷史資料,得知瑞典曾經被強大的Margaret I of Denmark瑪格麗特一世所統治。瑪格麗特一世為她的繼承人Eric選擇妻子時,便與英格蘭的亨利四世有過一番討論。英方提議Eric娶亨利四世的女兒,同時亨利五世迎娶Eric的妹妹,以雙重婚姻建立鞏固的聯盟對抗法國。瑪格麗特一世並無全盤接受,最終只有英格蘭的公主嫁過去瑞典──我當時查到這裡才驚覺他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哦。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