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小說都是有瑕疵的,大陸的網絡小說更是良莠不齊,但是當中總是有些東西能夠觸動到你。文筆可以練,有些小說寫得長或慢的話甚至會發現前頭跟後面的文字功力有所不同;但一個故事的價值觀,以及由此洐生的劇情,卻是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改變,也因此這才是小說的真正的靈魂。
比如說,《瑯琊榜》。無線電視把劇集剪得支離破碎,不但令一眾師奶觀眾大惑不解,同時亦影響大眾對故事情節的觀感,對於原著小說簡直是無妄之災。那麼,你會問,難道原著小說就這麼好嗎?事實上,原著小說也有著一定數量的吐糟點。看完半年之後,我還是對於男主角梅長蘇跟他的侍衛飛流說話的方式不感冒──okay,我知道飛流是個智力有損的男人,但是那些「飛流,乖」跟「蘇哥哥」還是把我看得毛管桐──而且譽王作為有志奪嫡的皇子也太蠢太易估計了,當然梅長蘇也是被神化了。
然而,以上種種並無阻故事主題的傳達。這不是單純的復仇故事,赤焰軍的少帥林殊並不只是為了以牙還牙才假死以梅長蘇的身份重現人間,他要的是真相大白於天下,更要令好友靖王登上皇位。而這裡就要先說說靖王是個怎樣的人。當梅長蘇以謀士的身份出現時,靖王說他不玩權術陰謀那一套,言談間也對梅長蘇大為不屑。雖然說奪嫡不耍權謀也太天真了,但梅長蘇對靖王這個要求卻是相當縱容,寧願把事情複雜化也要助他堅守這個原則。其實梅長蘇何嘗又不明白,如果靖王寧願不擇手段都要登上皇位,那不是林殊心心念念的正直明事理的童年好友,更不是世人所需的明君。最後梅長蘇為平定邊境,毅然拋下已登帝位的靖王,拖著病軀重返赤焰軍最後的戰場,也是為了讓天下萬民免受戰火牽連。
看到這裡,《瑯琊榜》的主題就非常明顯了。靖王跟梅長蘇/林殊各自為了原則、公義以及百姓福祉而犧牲自己。所有的計劃、陰謀與陽謀通通都只是表達的手段,唯有故事的主題才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這本小說吸引我的原因在於,作者透過靖王跟梅長蘇/林殊等人,描繪了某一種令我動容的價值觀,所以種種缺陷與犯駁可以略去不理。
奪嫡跟權謀是我非常喜歡的小說題材,也因此我找大陸原創小說也多是找這個類型。前一陣子書荒時找到一個帖,說是推薦一百幾十本精彩的古代小說,結果大失所望。連續看了幾本,有些根本只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有些勉強看下去看到結局卻是更加不滿足。不擇手段、為復仇而復仇、傷及無辜甚至草菅人命的小說,如果主角從此至終都是一個這樣無道德觀的大魔頭有甚麼好看。不是說主角不可以是這樣的設定,只是這樣很難代入認同──我也不算是道德魔人,但你說這樣的小說的意思在哪裡?
中學的時候看過一套非常奇怪的小說《九龍策》,說奇怪是因為那是披著台言(台灣言情)的皮的奪嫡小說。明顯感覺到作者心底裏只是想寫八王奪嫡的故事,但偏偏沒那麼多感情線出版社不讓出版,結果隨著奪嫡展開、權鬥愈來愈刺激,每集愈來愈厚,女主角(一集一對男女主角,也就是一集是一個皇子的故事,典型台言設定)的重要性反而愈來愈低,戲份愈來愈少,而且絕對被其他皇子搶戲。看到最後一集時,我是希望那些甚麼女主角們都閃邊去,希望劇情快點推進,希望快點看到結局。這個奇怪的系列,其實那些權謀手段我通通都不記得了,更別說那些在我看來只是配菜的感情線,但我只記得最終登位的那個皇子。作者綠痕在後記有分析到為什麼她選擇了衛王,說白了不過是因為衛王做到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瑯琊榜》的靖王令我聯想起《九龍策》的衛王,而這兩者的相似之處正正反映兩位作者在這方面有相似的價值觀。
不要告訴我現實生活這一套行不通。我只知道如果從古到今每個人都那樣自私變態不擇手段,人類應該早就滅亡了,因此,可以肯定的說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有一套生存方式。當然不同人有不同選擇,正如不同小說總有各自的市場,選自己喜歡舒服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