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Lucy》會是難以理解的cult片,所以一直沒有提起勁去看。直到一天無事可做,才發現這套90分鐘的電影很有意思。
雖然我不明白為何故事要發生在台灣、為何幕後大佬是韓國人,或者是因為要用看不明白的文字和看不慣的場景面目去加強那種out-of-place的感覺,或者只是純粹從商業角度要加點異國元素吸引海外市場,但這些只是支節。故事的主線其實就是Lucy的腦袋從10%開發到100%的故事,其他甚麼的都不重要。
究竟腦袋開發得愈多會有甚麼的效果呢?正如電影中飾演教授的Morgan Freeman所說(他真的是電影入面科學家的典型,連科學紀錄片都喜歡找他做主持),暫時我們還未能證實會發生甚麼事,而電影所展示的只是一個推想。簡而言之是Lucy在情感、感官和知識層面的改變。
一開始Lucy還是一個「正常人」,被拉進酒店,哭;看著別人被射殺,也會哭;到藥物開始發揮作用,即使在打倒小混混、拿槍指嚇醫生做手術,她也還只是一個求生的正常人類;在手術台上痛哭、打電話給媽媽,那也還是正常人在覺得自己快要死的時刻會做的行為。但自此之後,她的情緒表達就逐漸消失,那通電話,其實也是一場告別──告別過去,告別感性,告別「正常人類」。
達爾文主張人類的情感表達不過是「演化過程中沒有作用的殘餘物」。而如果Lucy展現的是一場極速的人類進化過程,在「進化」和跟Morgan Freeman會面的過程中Lucy所展現的冷漠、不擇手段看似符合這個說法,不過要留意的是Lucy失去的只是感性而不是人性。她只是理性判斷這個做法對人類社會比較有益,這個判斷說到底還是基於人性,只不過是她知道的東西比我們多,所以作了不同的抉擇。Herbert A. Simon提出「bounded rationality有限理性」的概念,指出由於人類接受的訊息是有限的,因此人們在作出抉擇時只能在有限的選擇中選出最佳的一項。因為Lucy的感官比我們敏銳,她「知道」的比我們多,也因此比較不受訊息限制所影響。
「感官-知識」的關係不是電影的重點,Lucy往往在腦開發度上升的時候就直接對世界有更多的認知,例如是怎樣瞬間學習、怎樣展示違反物理現象的能力、怎樣從電波通訊中擷取訊息,這樣都沒有提及。不過,如果還要在「你感覺到等不等於真實」這個課題糾纏,不僅是電影時間不夠,還會很容易變成一個嗑藥有幻覺發神經的故事。
有一段特別讓我難忘。警察說你這樣危險駕駛我們會不會死?Lucy說,我們不會真的死亡(We don’t really die.)。看見網上有人說她的言外之意是她參透了生死,我反而覺得這裡的We是Mankind 而非Human being。個體的死亡與人類整體的滅亡,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後者才是真正的死亡。人類這樣弱小短命的物種,只有透過生命和知識的傳承,才可以令人類達至「長生不老」。Lucy本人也是選擇傳遞知識而犧牲自己──不過她的狀態那時已經無限接近一個「它」,「自我」到底存在與否已經成疑;再者,她說拿掉時間的話就物件就不存在同時又存在於萬物之間,所以軀體的消逝於她也應然無礙。結尾,當警察問其他人她在哪裡,他的電話收到一條訊息:「我無處不在。」(“I am everywhere.")
我不知道這算是cult片還是甚麼。那種在劇情片段中加入大自然的畫面的手法讓我聯想到《生命樹》(2011),顯然那些畫面在《生命樹》裏實在虛無又泛濫,使得該片乏味非常──至少我不懂得欣賞。但是,《Lucy》的那些畫面與劇情的關連較強,比如說Lucy被誘騙到酒店交貨的時候,切換的畫面是小鹿被獵食者盯上了。但《Lucy》又不只是cult片。儘管天馬行空,但它也有點科學(一點)科學根據,所以可以說是科幻片嗎?但是動作場面也不少,所以可以算是動作片嗎?各種元素都有(還好沒有愛情線),不過在短短90分鐘內也完滿結束。我不會說這是神片,但它一定值得推介──哎,應該在戲院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