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到介紹布拉格的電視節目,節目主持就站在街頭某個角落,背後像是有一個行人隧道入口。我卻記得那是地底超級市場的入口。那叫albert的超級市場,這家分店比較殘舊,不過也是香港那種「超級廣場」的大小;更大那一家在Národní třída或是哪個站,總之就是鬧市那邊吧。這種記憶,很有趣:明明只路過一次,然後進過一次,隔了這麼久還可以從螢幕上的邊邊角角認得出來。
再前一段時間,朋友到布拉格旅行,我記得向他提的景點有天文鐘、查理大橋,卻忘了說那個山頂和那家餐廳。
這個天文鐘說起來還新好笑。因為是在舊城區一個很有名的景點,而且叫做「天文鐘」也叫人聯想到星空甚麼的,應該會很漂亮吧?呃,我不知道。或者在1490年建成時,天文鐘兼具創新科技和宗教之美。天文鐘的結構非常複雜,應該說是精緻sophisticated:鐘盤用藍色、橙色和黑色底色分別表示白天、黎明/黃昏和黑夜;羅馬數字代表的是12小時制的時間,太陽指針表示小時,星星指針表示分鐘;最外圍的24個數字代表的是古捷克的時間,也是用太陽指針表示;而「太陽」和「月球」所在就的星座符號自然就是代表當時它們各自落在黃道十二宮的哪一宮,這個黃道環是可以移動的。有說那個「月球」甚至能反映出圓缺,不過太遠看不到。
同時看不到的是天文鐘旁邊「黑麻麻」的雕塑。那四個雕塑的象徵各有說法,我偏向相信的說話是:左至右是拿著鏡子的「虛榮」Vanity、拿著錢袋的「貪婪」Greed、一副白骨的「死亡」Death和土耳奇人Turk。據說這四件事都是當時布拉格人最蔑視的東西,暫時還未明白土耳奇人和他們的恩怨。
我們到的時候差不多整點了,周圍的人群都很期待整點報時,前方有個男人甚至架好腳架拍攝了。突然,上面那兩個窗戶打開,一串人偶(據說是十二門徒)就這麼從左到右穿過了,同時四個雕塑有輕微動作,然後鐘響了。完。完掉那一刻整個廣場彷彿靜到聽得見烏鴉飛過「丫、丫、丫……」。
Orz是我錯了是我追求太浮誇的感官享受Orz
其實只要記得它是個十五世紀建的鐘樓就好。
查理大橋則是看日落的最佳地點。橋上有些人在寫生,有些人在賣紀念品。大家都是懶懶閒那種等待太陽落到地平線下。話說回來,這又是哪個查理呢?如果你的歷史知識沒有全數還給中學老師的話,你應該會記得Holy Roman Empire「神聖羅馬帝國」,這裡說的「查理」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四世。他的父親是波希米亞國王(波希米亞國的領土範圍大概是現捷克共和國中西部地區,包括布拉格在內),母親則是在布拉格出生與成長,查理四世登基後著意提升波布米亞的地位,又在布拉格建設大橋、學校。
(Fun Fact 1:查理四世血緣上的外祖父Wenceslaus II of Bohemia也曾經是King of Bohemia波希米亞國王。Wenceslaus II死後把波希米亞國的皇位傳給兒子Wenceslaus III,即查理四世的血緣舅父。Wenceslaus III死後,由於其姻親關係,皇位最終由查理四世的父親John of Luxemburg繼承。)
(Fun Fact 2:查理四世從其父親繼承了波希米亞的皇位,成為King of Bohemia,後來被選為King of the Romans、King of Italy,以及最廣為人知的Holy Roman Emperor。有趣的是,這些皇位他是同時擁有的!看來當時歐洲的王國侵佔領土不是直接吞併,而是讓領土在其名下獨立存在,所以一個人才可以是幾個國家──其實只是幾片土地──的元首。)
(Fun Fact 3:查理四世不同身份的繼承人各有不同。從父親繼承過來的County of Luxemburg盧森堡伯爵傳給其弟,King of Bohemia和King of the Romans傳給其子Wenceslaus IV of Bohemia,而Holy Roman Emperor則傳給另一個兒子Sigismund,而Sigismund已經是他們家族最後一個男性繼承人。)
在查理大橋上可以看到河的對岸,那就是Petřín Hill。有說也是個看日落的景點,但我們反而是在中午的時候去。本來有打算過買些甚麼東西野餐的,不過因為我病得七葷八素,還是隨便走走吃吃算了。基本上Petřín Hill就是一個小山坡──山頂只有海拔327米高,連香港太平山都有552米,這還不算是小矮人嗎?最為遊客喜愛的登山方法是從Újezd乘登山纜車,纜車只有企位,基本上就是只有扶手和一排排的欄杆。

在山頂有個聲稱是模仿巴黎Eiffel Tower的瞭望塔──我看是縮小版吧。不過嬌小點也有好處,至少我們可以直接在迴旋樓梯拾級而上。雖然我走到後來還是腿軟了,部份原因當然是我有點畏高,一面還要把電話伸出支架外拍照,手不抖腳也可以抖吧。
在上面可以看到布拉格一片可愛的橙色房子。其實我覺得很有趣,其他地方是怎樣造成這些風格和諧一致的房屋呢?比如日本,當時從姬路到神戶那段鐵路,望出去都是那種日式風格的小房子,令人彷如置身於小丸子的世界裏面。又例如布拉格這裡,難不成那些房子都是同一時期建成的、而且大家都是用同樣的建築材料?即使是如此,那麼經歷完戰爭也會特意找來這樣一模一樣的材料去重建嗎?曾經看過書說巴黎的天際線是受到監管的,新的建築物不可以高於某個高度,那麼歐洲其他的地方也會對建築物的高度、外型、乃至顏色作出監管嗎?香港的話,說到一式一樣的房屋我只想到公屋,但不同時期的公屋也有不同,就像是一字型、H型、天井型等等。感覺上,香港的房屋外型各異,有點雜亂無章。還是因為同一風格/同一時期興建的建築物總是先後被拆除?
不過我在Petřín Hill山頂也沒有想這些有的沒的。因為這些小房子還真是很可愛。聽說在布拉格附近的Český Krumlov小鎮有類似但更美的小屋子景觀。 自從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Český Krumlov就成了很多遊客到布拉格順道一遊的景點──其實一點都不順路,隔離布拉格三個小時車程LOL。因為生病的關係,我們取消了去Český Krumlov的計劃。後來聽說當地商業味很濃,所以……可能沒去也沒損失吧。反正,橙色小屋子的話,我記得布拉格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