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去威尼斯也是出於一個「蒐集城市」的心態:意大利較為人熟悉的城市的話,羅馬作為首都很應該去,米蘭我沒錢買名牌不用去,威尼斯──好像很特別,就去吧。(因為一時想不起還有佛羅倫斯……不要緊意大利還有很多很美的地方下次再去 XD)後來計劃的時候,對於外島Burano、Murano的興趣甚至大於威尼斯主島。
所以第二天一起床就先去逛外島啦。在名為「水鄉」的威尼斯,當地的交通工具當然是水上巴士Vaporetto,由ACTV公司營運(對啦它又做巴士又做水上巴士那是獨家經營所以monoploy沒有競爭質素就……)。在Piazzale Roma很容易就能夠買到Tourist Travel Card Passes,分成12小時、24小時、36小時、48小時、72小時和1星期;而如果是14至29歲的話,你可以買Rolling Venice卡(名稱不一樣,但也就是我們在機場買的那張),聊勝於無的稍為便宜一點,只有72小時這種,不過就附送地圖。因為我們使用的時間稍微比48小時多一點,最好也只能買這個。


每個站都有路線圖,因為有循環線和兩種行駛方向,看起來基本上就跟輕鐵路線圖天水圍那部份差不多。在Piazzale Roma有直接到Murano的航線,所以就先去這個島看一下。
Murano通常被香港/台灣人稱為「玻璃島」(這種「被命名」也沒有問人家要不要)。Murano從古羅馬時代開始有人居住,慢慢變成重要的貿易港。因為其獨特的玻璃工藝,Murano獲得了Repubblica di Venezia威尼斯共和國的重視和特權,擁有獨立的立法和執法機關。Murano的玻璃工藝在16世紀到達了高峰,令小島名利雙收。Murano上舊式的花園和房子廣受文人雅士歡迎,這個被稱為Paradisi Terrestri「人間的天堂」的地方成為藝文界的聚腳地。到了18世紀,法例規定威尼斯所有玻璃工場要搬到Murano。現在島上還有不少玻璃工場,但現在玻璃工藝品已經不那麼稀奇,貴得要命的玻璃製品也未必有市場,招待觀光客成了玻璃工場的重要業務。
Murano的房子都是普通紅磚的或是塗上比較沈實的顏色,由啡色的石造小橋連接著。我們隨意地走到小島的外圍,沿著褪色的紅磚牆走時,黑色的鐵門打開了。原來遇上了一間玻璃工場招呼遊客進去看。在門外走過時,我裝作不經意的往裏面看,只見稍遠處有一鐵皮屋頂建築,有點像簡陋的汽車維修場,甚麼玻璃、爐火通通沒看見。職員指示遊客往深處走,應該做示範的地方就在裏面吧。
Burano則活潑得多。七彩繽紛的房屋,每一間都大概是兩層高,看起來像是童話世界。聽說是用顏色辨別每間屋,因為當地有些時候霧氣會非常重,漁民要靠顏色辨認出自己的屋子,所以你細心留意會發現鄰近的房子不會有相似的顏色。
Burano雖然早於羅馬時期已經有人居住,但直到15世紀needle lace流行之後,這個小島才受到注目。當時Burano的婦女以原創的設計及精巧的手藝製造了非常受歐洲貴族及皇室歡迎的lace作品。當時流行的Punto in Aria被稱為真正第一代的lace,因為它是單獨縫製的,也就是不再需要另外的布料作支撐。Punto in Aria從Reticella演化過來。當時Reticella的做法是在布料上縫紉出線條再把線抽出來,後來人們慢慢設計出抽出愈來愈多線的做法,最後製作出Punto in Aria這種非常輕薄的結構(從Rolling Venice介紹和Wikipedia大神中理解出來的)。
這裏說的lace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那種蕾絲,比較貼切的說法應該是用線織成的花邊。可以參考一下:http://msnyder.typepad.com/the_labyrinth/punto-in-aria-stitch-in-the-air.html
人都是視覺的動物。當較多人被可愛的小屋吸引,在Burano商業化的地方自然也比Murano多。有出售各種玻璃製品和手工藝品的小店,也有一段看起來像是「步行街」的路段──精心鋪設的地磚,色彩鮮艷的小屋,貼有「wifi」和各種英語標示的餐廳。因為擔心回到主島吃晚飯會更貴,我們唯有選擇一家看起來不太貴的餐廳,就被劏一回吧。(在威尼斯幾日的食評遲點再說。)
其實威尼斯還有很多外島,比如較多人認識的Lido和看歷史古蹟的Torcello,如果時間夠又不會暈船的話,可以去看看 :)
“[2014歐洲慢遊] Venezia 2:威尼斯外島遊” 有一則迴響
[…] [2014歐洲慢遊] Venezia 2:威尼斯外島遊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