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滿意足的捧著肚子離開神戸石田屋ステーキishida時,已經是下午3時。
先解說一下神戶的不同地區。最簡單可以分成「外國風情區」、「購物區」和「港灣區」。外國風情區主要是當年外國人在神戶居住的地區,有著各式各樣的歐洲風格房子和西式美食,位於JR三ノ宮站的北面,最好還是乘市內循環觀光巴士前往。購物區,如下圖所示,有元町商店街、南京町(中華街)等等,可以買到和菓子、甜品和衣物。港灣區因為其夜景而聞名,旁邊有麵包超人館和outlet,不過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所以沒去。
由於我媽強烈要求去買本高砂屋,我們必須去元町商店街。所以我們就選了那一帶來走走。
(電話沒電,所以沒相片)

乙仲通則是我在網上見到推介的。走著感覺有點像台北朵兒咖啡店的那個區(有人也去過嗎?),就是清靜的住宅區,有一些設計師的小店。陽光煦和走著很舒服,安靜得彷彿整個區都在午睡。乙仲通很長,我們在一家賣木製小動物的店裏逗留了不少時間。店主很細心把小動物包好,還按著他們不同的生存環境放了相應的背景裝飾。也只有日本人才有這個耐心吧。
元町商店街是那種典型有屋頂的、非常明亮寬敞的行人道,幾步一家咖啡店或甜點店。但因為還飽著,我們也沒機會嚐那些。就當散步走走吧。
其實神戶跟我想像中有很大出入。三ノ宮站外便是繁忙的街道和馬路,是平實的灰色水泥鋼筋,不是我預計的西洋風格。也許非得要到北野異人館那一帶才是那樣。後來想,「覺得某個地方應該是怎樣怎樣」這種想法實在是很遊客的心態吧。如果因為某地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說失望甚麼的,這不過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身上。去之前查資料甚麼的通通都只是片面之詞,其實不下於瞎子摸象,唯有真切的踏在那片土地上才會感覺到她。神戶雖然有與洋人來往甚密的歷史,但畢竟這麼多年過去了,加上又經歷了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及其重建,發展成不同的模樣也很合理。如果有外國人來到香港,覺得香港不怎麼像前英國殖民地了,大概我會生氣吧──憑甚麼我們的城市就得長成你想像中的樣子?你又怎麼知道我們發展軌跡和社會需要?神戶雖然有著神戶牛肉、可愛的甜點和西洋風格的舊建築,但她也是一百五十多萬人的家園。而她在這個下午向我展示的,正是這一種面貌。
**觀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