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對於卡通片總是特別寬容和輕視。比如我說某動畫怎樣好看有深意,有些身邊的人會輕蔑地說:「不過是卡通片。」;又例如我說某卡通片怎樣爛,他們又會漫不經心地說:「因為是卡通片。」彷彿卡通片就應該是爛、得啖笑、給小朋友/不用腦的成年人看。
從文化角度來看,動畫其實不過是另一種體裁(Genre),像是詩歌、舞蹈和戲劇各有不同,動畫也只是利用新的表達手法(Expression)。以為動畫肯定是簡單而無聊的話,絕對是誤判,就像說「恐怖片一定是為嚇而嚇」一樣無知。奧斯卡獎也有分最佳電影(Best Picture)和最佳動畫(Best Animated Feature Film),為什麼這麼多人還是以為動畫不能登大雅之堂呢?
在香港非動漫愛好者的眼中,宮崎駿的動畫算是不錯,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其他的日本動畫也是各有千秋的吧。之前寫過的魔法少女小圓,分明是包著動畫和魔法少女的糖衣毒藥。更是因為是畫出來很可愛的動畫,才能與其殘酷而顛覆的主題造成如此強烈的反差,電影能做到嗎?也別提它那拼貼畫風的藝術性了。爆血又現實再加點反烏托邦味道的Pyscho-pass比起多少「號稱」貼著這個標籤的電影(如令人大失所望的The Giver)好得多。
外國的動畫,不用多說,就Pixar一家的出品也夠了吧:Toy Story(和Disney合作)、 Up都是得獎又賣座的作品。
所以為什麼動畫/卡通片還是擺脫不了爛片的形象呢?當然是因為三五七時有些非常爛的動畫想要騙你入場。昨天看的荒失失企鵝便是一例。
有人說看卡通片就不要有甚麼期待了。偏偏我有:記得年少時看過荒失失奇兵,好像還是很好笑的,還好像是用來寫了英文功課甚麼的;所以這個看起來好像是番外的電影,「應該」也會差不多吧。
人生果然是不要太相信「應該」吧。
故事時間線完全不清楚,一開頭是他們小時候很萌的時候,下一幕又說是十年後然後闖進金庫。之後跌進沙漠又逃亡到上海甚麼的完全是無謂至極,劇情如果是直接從最小一隻企鵝被壞人捉走開始會比較好看,現在前面東拉西扯的分明是硬是要湊夠時間。
甚麼都沒交代清楚。例如到底是怎樣從沙漠到了上海,好歹也給個說法吧?又例如那隻八爪魚是如何變成人類?他養著的那群八爪魚又是怎樣來的?雖然前作我已經全忘了,但如果八爪魚先生是一早出現的壞蛋,今集應該就不會多花唇舌交代他的悲慘歲月,合理推論應該是新角色。像是Toy Story 3也有用三分鐘交代勞蘇的身世吧。
(真好看 XD)
這些交代和解釋不一定在現實世界中合理,例如勞蘇怎樣可能徒步走這麼遠呢,但是在那個故事的世界裏說得通就可以了──他攀山涉水走了很久,走到自己都變成灰灰黑黑、要拿拐杖了。又例如巴斯光年原來是有個「回到原廠設定」的按鈕,按了就能從侵略地球模式變成西班牙情聖再變回正常了。這些,你說有,就有。重點是要有故事世界的「內部邏輯」(Internal Logic)才不會變成胡說八道。
故事情節不行,角色設定也不行。本來有一隻特別萌,但長大後四隻企鵝一模一樣是想怎樣- -看起來差不多實在是個致命傷,加上名字不好記,性格又不明顯。你看看人家Monster University幾十隻出場的怪獸通通都有獨特造型,片尾在工作人員名單旁邊是一張張的怪獸卡片,連各自的名字、外號和特長都有分別設定好。
說到這裡,我也不過是想說,動畫跟普通電影一樣,也是有分成大製作和低成本的兩種,錯不在片種。